时间总在忙碌中如白驹过隙,但于我而言,上海的都市生活依然有度日如年之感。离开了山中映目的苍绿,少了几许朗朗书声和啁啾鸟鸣,于是在工作之余,似乎生活得颇为“自闭”。偶尔出门一趟,不是寻访古镇,就是躲在书店寻清净——甚至连寻访古寺,也因少了佛门清净之气而甚少再去了。在老公提议下,好歹在暮秋时节出门走走,算是短程旅游了。去哪呢?还是江苏吧,小桥流水,脉脉含情、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不是最爱,却总是心头一抹白月光。于是出发了。

一、无锡惠山古镇

惠山古镇给我的印象是很不错的,虽说只是在古镇里吃吃转转,并未想真去寻古游学,但沿街行走,古往圣贤祠堂林立,浸润其中,不免心怀敬意。查询资料,才知有120处祠堂建筑体,始建于唐,延绵明清,堪称国内魁首了。这么多祠堂,实在不能逐一拜访,此次出门本来就是随性而至,于是也不计划,兴之所至,走到哪里,便就近去祠堂瞻仰。

范文正公祠倒是例外,真的是曲曲折折,专程拜访。许是小时候背了《岳阳楼记》,被范公涛涛文辞所折服,“虽不能及,心向往之”,岳阳楼是没机会去的,况且范公在写《岳阳楼记》时,也并未亲到此地,但此后,凡在书中遇到关于范公的只言片语,都忍不住多翻来看看。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如我般有着儿时背书的某种情结,范文正公祠的确比其他几处我所见到的祠堂更气派,却不张扬,宁静幽远,彰显大家风范。“后乐堂”、“先忧亭”两处为主体,后院墙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赫然醒目。不过想来,当年背书时,我倒是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感动,这种情怀,也只有那些贤士所特有吧。

暮秋访祠堂,堂内落叶萧萧,堂外人声鼎沸,其实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每进祠堂,自己只是一介后生,妄窥贤者生前事,虽觉高山仰止,然有时也会想,若先贤真是有知,看到游人如织,一片市井欢笑,也当会心而笑吧。在历史与现实中穿梭的感受,有时候也是另一种浪漫。

如今人们去古镇游览,更多是穿梭在各种小吃之间,我也不能免俗。但依山而卧的惠山古镇,一脚踏在庄严的历史中,一脚又踏在市井游乐间,似乎嬉笑怒骂游刃有余。听着沿街叫卖,我俩忍不住去吃了网上极力推荐的银丝面。价格公道,用料实在。只是简单的一碗鸡汤面,但让我找到了中国传统面食的味道,清淡、鲜香,充满粮食独有的香气,让人吃着就有一种幸福感——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快乐、简单的幸福。面馆并不雅致,很接地气,长板凳、长条桌,一张桌上挤着不少人,但人们不再有都市中的疏离感,倒是莫名的有些亲近和放松。似乎生活就如同眼前这碗面,回归到朴实无华,简简单单、实实在在。

午后阳光正足,百无聊赖,于是跑去茶馆喝茶。看到菜单上有宜兴红茶,本来有些兴致索然的,但一眼看到了“阳羡茶”三个字,于是附庸风雅地要了这杯红茶,明知品质普通,然“阳羡”二字实在是带了几许茶的浪漫风雅——如同“宜兴紫砂”之于紫砂壶爱好者。慢慢啜着茶,看着阳光斜斜地扫过灰砖白墙,墙头上勉强探出了几根旁出的树枝,拱门外卖葫芦的大妈说着我不懂的方言做生意,间或几声鸟鸣,颇有些岁月静好的意味。

、 二、苏州山塘街古镇

山塘街古镇并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古镇。相比惠山古镇,这里多了些商业气息,但少了文气和灵气。我们去山塘街古镇时,刚好华灯初上,一串串红灯笼被高高挑起,好一番绰约风姿。

这里唯一让我惊喜的,是叫枕水仙豆糕的糕点。香甜糯软而不腻,相比常见的甜点,少了很多糖分,甜度很淡,但刚好与绿豆、红豆配合无间,很好地突出了豆子的香气,不喧宾夺主,没有华而不实。尤其是刚出炉时,微热糯软的口感贴近口腔,外皮、豆馅和由浅入深的香甜,富有层次感,极具如今少见的江南甜点的风骨。

三、寻香——白梅

从古镇回来以后的日子,都在按部就班中过去了。虽说暮秋已过,初冬将至,但南方的艳阳依然高照,并未冷下来,“秋尽江南草未凋”,在北方寒风乍起时,上海只是偶尔一阵凉风罢了。

一直都有点香的习惯,檀香、沉香,静心便好,并不特别苛求讲究。偶尔聊聊香气的不同感受,也不甚了了。不过近来一款“白梅”颇得我心——白檀、龙脑、丁香制成。凛冽的冷香自成一格,相比沉香的静穆、檀香的悠远,“白梅”的香气有种寂寞的意味,于尘世中略显超脱,似乎触手可及,却始终有种疏离感,只可远观。晚间秋风吹进屋子,与这木香纠缠,静谧如北方的漫雪。于是便煮茶夜读,一时间似乎回到了山中岁月。

后记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近来晚间冷风乍起,颇有闭门读书的意向。又是一秋尽,无心纷繁俗务,却对枯燥又充实的夜读情有独钟,聊以慰心吧。

9ffxV9HJ9fFkUVTZRkF2r7ta8F0m6FjDb2F6tN04.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