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
文:纳兰明媚

潮涨了
纸船无畏地栽进风波
浪太大
海太阔
船太沉
码头太多
免不了暗礁与海啸
说不准海上起火
唱着歌
瞎乐
习惯眺望
习惯颠簸
习惯幻想
习惯蹉跎
习惯一往无前
习惯十万个为什么
哪里依然飘香着茉莉?
牡丹是否一如既往的倾城倾国?
熊猫的眼睛疲惫了没?
孩子们是否还在读《人之初》?
还记得哪条埋葬了初恋的小河?
还记得独木的小桥谁害怕跨过?
还记得母亲的身影在盼归中哆嗦?
还记得与谁高吟过青春的颂歌?
许个愿吧!
但愿纸船不辜负我
纯白的候鸟在头顶盘旋着
是千万个恋恋不舍
似乎在说
“归去吧!别再漂泊!”


《纸船》是一条任性的船,也是一首任性的诗,也只有明媚敢把它投入进波涛汹涌的大海里。作为读者,可能都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一个纸船能在大海里东跌西撞?这纸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怪物呢?它又隐藏着诗人怎么样的内心隐秘?透过这一分析,我们能否尝去体验明媚诗的玄学味道?从而进一步顺利的去欣赏她这一类诗体的独特魅力呢?

其实,作为读者很容易联想到:纸是见不得水的,纸船更入不得大海,经不起波涛,但,你是否记得,许多人小时候都要叠过纸船,都把它们放过在水盆里、池塘里和小河里呢?不就是纸船具有一种天性吗?它承载着愿望,梦想,天生便有赴死的勇气与准备,所以说,这是一条寻梦的、大无畏的船。“船太沉”因为它带着沉重的愿望与梦想,带着这寄托,它敢于“眺望”,它不怕“颠簸”,敢于“幻想”,不怕“蹉跎”,它敢于“一往无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梦想呢?玄学家并没有明确的告诉我们。她只用了七个问题来代替她“习惯”了的“十万个为什么”。也许这七个问题是她有意为之,也许或是她任性所为,但是这些都不妨碍我们由此去探究她的内心隐秘。佛说一句话:人过千万桥。只要有影子,就可以搜寻飞鸟的轨迹。通过她提出的问题,你可以循此去寻找她的“侠影萍踪。”

”茉莉””牡丹””熊猫眼”,这一连串的词汇隐藏着什么样的信息呢?诗人一惯的作风是不用无用之字,可以讲是惜字如金。那么,诗人在这里也不会“平白无故”地用词。我想,或许诗人关切的是在俗世里的”茉莉”之香与理想中的”牡丹”之麝之间是否有着某条通途?而”熊猫”的“眼”就恰好是一种想获得对此永恒关注的渴望。(补充一句,“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于诗人而言,这一道路当然可以是美丽而梦幻的,唯一的,某种文化的诗之旅程了。可以理解为她希望自己从诗的俗世走向诗的天国,走向古老的文明,诗的唯一与独特。而“人之初””过独木桥””母亲的身影”,这些全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仁爱缩影,也是我的观点的另一方面的佐证。这些联想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诗人希望在诗里歌颂并弘扬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呢?是否可以理解为她的思乡情结呢?是否可以理解为,她想让她的文字因为这一”爱”的涵盖下而娇艳灿烂呢?或者更进一步的理解为,她想让她的诗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能把古典与现代做一个完美的结合呢?这算不算是一种宏大的梦想呢?这是不是一个艰难的旅程?在中国当代,向西看还是向东看,依然严重的纠结于时代的文化艺术领域里,诗歌,同样面临着艰难的道路的抉择。记得“高吟过青春的颂歌”,想着可以跨越时光的激情追寻,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想着那些此生不变的向往与追求,当“纯白的候鸟”似乎在说“归去吧,别再漂泊”时,我想诗人这一刻一定充满了自信,坦荡,纯洁与青春的朝气,她一定看到了她即将归去的那蓬莱仙境。 这样看来,这不仅是一条任性的船,像”唱着歌,瞎乐”这些词语都表明,这还是一条极其自信,欢乐的,纯真的船。

诗人就这样把她隐秘的内心,用一种玄之又玄的语言方式寄存在了她的所有诗里。或许她寄存在”纸船”里的梦想根本就不是我上面的分析,但是却不妨碍我作如此玄的理解。作为读者,每一个人都有理由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做出符合自己感觉且自圆其说的逻辑性的推理及其理解。因为,毕竟这首玄学诗是严谨的,有层次的,中心突出的,无论是从语言,到内容,到诗人的情感,诗里毕竟有着诗人惯有的严格的逻辑程式。或许,这就是玄学诗人明媚的这一类玄学诗的独特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