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不尊重有文化的人:一个是被野蛮蒙古统治的元朝,一个就是现在。
元朝统治中国以后,把人划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儒就是文化人,其社会地位仅排在第九位。位于娼妓之下、乞丐之上。
现在的中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
1、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
2、从改革开放到现在;
这两个阶段,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都很低下。

中国建国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知识分子也成为改造对象。原本在民国时期非常有地位的知识分子,被排在了“地主、富农、反革命、坏人、右派、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的第九位。
这就是“臭老九”的来历。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又迅速切换到了“重商主义”的状态,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导之下,由于中国经济基础差、结构不完善,一旦发展起来必然进入野蛮生长状态。当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胆识和运气确实比文化要重要,再高的文化也不如胆子大。所以那些大胆下海的生意人成了时代的弄潮儿。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就是这时产生的。而社会也都是把光环给了他们,直到现在,我们只要一提到某某某读过很多书,比较有文化,我们总报以鄙夷的眼光,甚至嗅到了一股穷酸味。笑贫不笑娼的民族劣根性被这个时代演绎的得意淋漓尽致。
要知道,中国自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以来,选拔人才和官吏都是只凭“才华”的,怎么样看一个人是否有“才华”呢?一篇文章就足够。
所以古代的很多官吏,都写的一手好文章。我们读书时背诵过的很多经典文章,都是他们写出来的,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白居易、苏东坡都是很有文才的大家。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肯定做不出如此恢宏志气的文章。所以古代当官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然后再想想现在这些官员们拿着手稿念诵的样子吧!
在古代,如果一个年轻人立志报国,他只需要刻苦攻读,然后参加科举考试,拿到次序就可以立刻上任。虽然科举制度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至少是一条上升通道。
而现在,如果一个年轻人立志报国,谁能告诉他该怎么办?
所以,中国并没有真正尊重过有文化的人,更没有给予他们施展理想的机会。
而就在建国前的民国时代,虽然时局动荡,但是有文化的人是有机会施展才华的。这一点仅仅从民国期间出了多少大师就可以看出来: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丰子恺、郭沫若、鲁迅、老舍、林语堂、茅盾、梁实秋、谢冰心、巴金、萧红、陈寅恪、冯友兰、朱光潜、胡适、陶行之、黄炎培、梅贻琦、马寅初、沈钧儒、茅以升、竺可桢、李四光、童第周、梁思成、徐志摩、林徽因、郁达夫、梅兰芳、苏步青、洗星海、叶圣陶、蔡元培等等,这些大师是中国历史上功名思想最淡的一群人,简直一片繁星,灿若星河!
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还在享受民国时期那一批“大师”留下的文化成果。最具讽刺性的是:眼下的中国,文化思想空前空虚,文化职称评定体系却空前发达。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却连中国主流学术界都进不去,因为她进不了中国科学院,真是可悲。
所以,时至今日,即便中国还有的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有高楼林立的大学;有各种学术机构,但这些早于变味,里面供养着一批“伪知识分子”,以不断爆出各种“学术腐败”和“娱乐事件”而著称,已经跟跳梁小丑、娱乐戏子没什么两样。
中国走上了一条彻彻底底的世俗化之路。究其本质,这是中国畸形的体制和商业导致的,“伪知识分子”更不可能获得中国的尊重,所以网民叫“专家”为“砖夹”,唤“教授”为“叫兽”。新知识分子
当然,如今中国传统社会秩序和商业结构,已经被冲击的七零八落。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习大大主导的深化改革,使中国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去中心化”和“链接”效应,使中国的重生迫切需要一批真正有文化、懂创新、又有正能量的新知识阶层充当社会的中流砥柱。


『分享品茶』